而如今,他已经深深爱上了这片心旷神怡的土地,开始将茶与当地人文遗址相结合,重现一条有着600余年历史的“阿拉的茶马古道”,让国内外的游客重新认识横溪的大梅山、金峨寺以及那一条条卵石铺就、青苔及地的古老驿道。
橡胶厂老板看中了千亩茶场
应铭世是鄞州下应人,1990年初中毕业后,他就进入一家当地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工作。
1999年,应铭世靠自己的积蓄和亲戚朋友的借资,总共筹集了100余万元创办了下应橡胶厂,主要从事汽车橡胶配件的生产和加工,产品主要为汽车、摩托车、饮水机等知名企业配套。如今,通过多年的经营,应铭世的企业年产值已从当初100来万元增长到现在的上千万元。
2009年11月初,应铭世随朋友到鄞州横溪大梅山游玩时,一眼就喜欢上了那里的青山绿水,尤其是那一片满目青绿的茶园更是让他满怀憧憬。当他听说这个茶场要开始新一轮承包时,应铭世立刻上网查询,了解到这个占地1000多亩的茶场是宁波市标准化产业基地,茶厂面积在宁波市也首屈一指,而且还通过了有机茶认证和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等。
更令他兴奋的还有大梅山在历史上的数度辉煌,有黄宗羲、王安石遗迹,有保福寺、护圣寺,以及古道、古村、古樟树和传说中逾抱的梅树……
关掉电脑,迎着山风,他带着帐篷重上大梅山,在山山岙岙中转悠了整整三天。最终决定承包这家茶场。
2009年12月初,横溪镇政府就大梅山茶场承包公开招标。应铭世与五六位投标者一起走进招标会场,有备而来的他一举中标,拿到了千亩茶场20年的经营权。
当时应铭世的想法也很简单:反正一年也就20来万元的承包费,靠着自己橡胶厂的家底,即使亏损也还是可以承受的。鄞州区农林局茶叶专家的鼓励也让他倍感信心:“大梅山茶场很有潜力,好好经营,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技术上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找我。”
应铭世近10年来一直与橡胶打交道,从未有过茶行业的工作经验。在鄞州区农林局茶叶专家和褔泉山茶场的帮助下,有着20余年茶叶加工经验的嵊州师傅——叶国来成为了大梅山茶场的职业经理人,既是茶场的场长,又是茶厂的厂长。
让更多人品香茗游古道
按照应铭世的计划,承包以后先修整茶园,改变茶山原有的荒废面貌,然后重新创建茶叶品牌。
不料,去年早春近10年未见的倒春寒给应铭世高涨的热情泼了瓢凉水,不但山上的早茶和茶树冻死不少,本来3月15日可以开摘的春茶,也是拖了一天又一天。好在清明前后出现了几个晴好天气。叶国来师傅和采茶工们抓紧时间采摘了一批评奖鲜叶,经小心摊晾、精细炒制,做了5只样品茶送到鄞州区参加初评。评审揭晓,应铭世的5只茶样分别获得了第一、第二和第四、第五名。
紧接着,去年4月份,在宁波举办的全国“中绿杯”名优绿茶评比就要送样茶了。当天下午,鄞州区就把荣获第一名的绿茶送去参评。全国10多个省选送的271只参评茶样中,专家们评出获金奖茶叶50只。最后,按评选时的得分高低,送去的样茶居然排在50只金奖中的第5位。
看到自己经营的茶场短短时间里取得如此成功,应铭世是既开心又自豪。同年4月,应铭世决定投资成立茶马古道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让更多的人来到大梅山亲近自然,寻找健康。
更为重要的是,应铭世认为应该把自己的茶叶产业与当地人文遗址相结合,重新焕发大梅山上有着600余年历史的“阿拉的茶马古道”的风采。
现在,游客上茶山除了采摘茶叶,还可到附近的茶马古道走走。茶场设置了摆满古色古香家具的茶楼,游客还能弹弹古筝、泼墨挥毫。另外,这里的农家乐和烧烤场可以同时接待400位左右的客人,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古村农户的土特产销售和餐饮业发展。
“紫藤老树绿茶,小桥流水人家,古道春风白马。大梅山下,喝茶人乐无涯。”稍稍改动几个词,应铭世把元朝词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变成了自己的《大梅山茶园乐》。应铭世说,名茶名人、古道古村,一个能够展现历史文化与生态文化交相辉映的大梅山,必将吸引更多人来喝绿茶,都来走一走“阿拉的茶马古道”。
宁波晚报记者黄剑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