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1+1》2011年11月28日完成台本
——“国考”热,会降温吗?
节目导视:
报名133万,参考超96万,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大幕落下。
考生家长:
公务员出路好,工资稳定。
报名人数下降,参考人数下降,双降背后国考热是否迎来拐点。
人社公务员管理考试司司长聂生奎:
这个最重要的是,广大考生更加理性报名的结果。
变动中的社会,变动中的年轻人,2012年90后初登职场,他们会带来什么样的期待。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
这些年轻人进去以后,能够给政府带来一个朝气。
《新闻1+1》今日关注“国考”热会降温吗?
评论员白岩松:
你好,观众朋友,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首先咱们先猜猜谜,来给您先看两张照片,先看第一张,这张照片上是人山人海,人特别多,在干什么,我第一知觉是这是春运,中国只有春运的时候人才这么多,可是再仔细一看不太对,为什么呢,有小包但是没大包,到春运的时候一定会有大包。
我们再接着看这个画面,人山人海,这就更壮观了,这是黄金周去哪个景点?不对啊,因为从远处能够看出年龄大致相仿,连个孩子都没有,老人也不多,大部分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这是干什么呢,跟您赶紧说了吧,这是昨天进行的国家公务员的招考。
这几年以来每到国家公务员招考的时候,真是人山人海非常壮观,热度是持续的,今年依然很热,我们一起关注。
(播放短片)
解说:
11月26日广东,相比去年少了些许媒体的报道,多了一些平静的氛围,但是学校周边早被高价预定一空的宾馆,考点周围忙着踩点了解环境的考生,这些都还是向人们传递出一个信号,2012年的国考又要上演了。
画面提示:
2011年11月27日新闻
画面解说:
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笔试,今天在全国举行,96万多考生在全国31个考区869个考点参加了考试。
解说:
昨天,超过96万考生走进考场,被贯以“倾城一考”之称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依旧吸引着众多的年轻面孔。
广东台记者曾超:
由于国家政策的改变,中央级、省级以上的国家机关不再招收应届毕业生,但是像国税、海关这样的单位属于国务院直属机构,今年仍然可以招收应届毕业生,所以这些往年就大热的职位,今年显得尤为热门。
湖北籍考生:
我是应届毕业生。
记者:
你今天报的什么职位呢?
考生:
我报的是黄埔海关。
湖北籍考生1:
也是在东莞海关。
记者:
为什么去海关?
考生1:
主要的一个理由是它接收的专业比较广泛,没有那么多限制。
解说: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发布的信息,今年有46个招录职位的报考比例超过1000:1,其中,最激烈的达到4124:1,不过职位报考两重天的局面似乎并没有改变。海关、国税等直属机构西部和边远的职位报考比例相对较低,甚至有少数岗位无人报考,冷热之别依旧存在。
考生2:
(以前)有一些是盲目报考,但是现在呢,虽然报考的人少了,他们都是真心想考公务员的,竞争激烈了,他们都是有很大的准备的那种。
解说:
今年报名人数133万,比去年下降约10万,参考人超过96万,比去年下降6万。考录比例创下4年来的新高,达到53:1。
人社部公务员管理考试司司长聂生奎:
这个最重要的是,广大考生更加理性报名的结果。也是由于我们整个职位招考更加明晰,我们机关确切知道自己所要的人,所以这个两方面结合,导致了整个报名人数的下降。
解说:
报名人数减少,参考人数减少,双降的到来,被众多专家看做“国考热”拐点到来的标志。而这种降温,是否真的会成为拐点,似乎依然值得观察。
考生家长:
考不进明年再考,一定要考,公务员出路好啊,工资稳定。
记者:
打算考几年?
考生家长:
考三年。
考生家长1:
今年第三次了,今年考不上嘛,明年再考一年。
白岩松:
火呀,真是火呀,然后今天我就看到很多媒体不约而同地用了一个简称,你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都给简称称,一起来看这个PPT,“国考”,都是“国考”,像“国脚”,“国脚”咱就不提了,全把简称变成了“国考”可见这个考试的地位,可见大家对这个公务员职位的这种热度的追求,既然是国考也有些部门觉得现在太火了、太热了有点不好意思。因此数字稍有变化,马上国家公务员局就跳出来说,已经出现了降温,但是我今天下午看一些晚报,包括其他的一些媒体,包括我自己,不认为“国考”热已经降温的这样的判断。
我们来看一下,2002年的时候考录的比例是13个人就能招一个,2005年上了一个台阶,是35个人招一个,2008年的时候是46个人招一个,到了2011年的时候比较高峰59个人才招一个,今年说是降温了,53个人招一个,您这么一比较历史的跨度一比较,基本上没有降温。
另外还很重要的是,表面上参加考试的人数比去年少了6万人,但是你今年有限制,有的必须有两年的基层的工作经验,另外现在大学的毕业生整体的数字在慢慢减少,因此可以说目前的53:1依然是在一个极高的热度下,我们一时间没有太看出来出现了比较大降温的可能。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要去关心,孩子们为什么要参加公务员考试?今天下午到晚上我们用几个小时的时间专门做了一个调查,看一下挺好玩的。4000多人参加投票,认为为什么要参加公务员考试,40%左右的人说待遇好,职业稳定的接近30%,社会地位高24%,只有5%选择为公众服务,但是公务员这三个字,应该是为公众服务的。但是,其实只占5%,找工作多条路,多个选择总比不选强。
我们再看你的专业背景是什么,这里工学比占到了39%,文史哲、社会科学加起来接近50%,我们看最后一个很有意思,报考公务员您选择职位的时候最重要的考虑因素是什么?根据被录取的可能性去考,这样的话占到了51%,根据工作所在地占到了20%,我想去广州、我想去上海、我想去北京等等。根据专业选择16%,而根据自己爱好的只有7%,根据现有工作经验的才6%。也就是说大家非常具有目的性,我只是为了考上,我喜不喜欢不重要,我干没干过有没有这方面的经验都不重要,它占到了第一位。
好了,这一段时间我们等于粗略给大家了解了一下背景,就要提出这样的问题,公务员考试如此之热应该吗?该不该降温呢?而且挺让人感慨的是,小20年前的时候,当初是从公务员里往外走,现在是都往进,社会发生了什么变化,选择一个案例一起解剖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2011年的“国考”大军超过96万,随着今年公务员考试落下大幕,关于公务员热的讨论又一次被重新提及,许多专家学者也在试图解释这一现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就发表了多篇文章,而1948年生于上海的他,也曾经做过公务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
高中毕业我20岁,然后到江西插队,当农民去了,1975年的时候就被推荐上了一个中专,1977年中专毕业的时候就有一个所谓的国家干部这样一个身份,所以到1980年,我就进了县民政局当干部。
解说:
30出头的唐钧成了一名公务员,但在他的印象之中那只是一个普通工作。
唐钧:
大家当时在县城里面的时候,我算国家干部,还有很多人算工人,或者是商店的营业员等等,大家彼此之间好像没有那么多等级的看法,其实大家都觉得都还是差不多,反正都算有工作,拿工资的人。
解说:
从1980年到1984年,唐钧在江西省峡江县民政局任职4年,随后进入民政管理干部学院学习,1987年进入湖南省民政厅工作,而就在这时唐钧身边的一些朋友则选择了下海经商。
唐钧:
一些年轻的干部下海去经商,到企业,搞实业等等,当时也算是一股风潮。
解说:
在唐钧看来,放弃公务员转而成为商人更多的是个人的选择,而在那个年代一些地区对于公务员的看法也与现在大相径庭。
唐钧:
(当时)温州人的说法,对小孩说,像你这种人读书读不好,将来只能去当公务员,当时的说法就是这样。
解说:
唐钧说,其实自己也并不是很适合做公务员,所以进入不惑之年以后便潜心于学术,而这些年在他带的研究生当中,毕业时参加公务员考试的也绝不在少数。
唐钧:
我估计我的学生当中,应该是在90%以上都考过公务员。
记者:
从哪年到哪年的事情?
唐钧:
应该从2006年以来。
解说:
这名社会学家从另外的一个视角看待着目前的“国考”热,他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唐钧:
据我的观察,包括我的学生,他们选择去考公务员,其实他们的想法我觉得最主要是求安稳。
白岩松:
可能还得往上加,不仅仅是求安稳,社会地位高、福利好,而且毕竟也有官本位的因素在这里,它可能是一种综合的概念。其实挺让人感慨的,其实我接上他那句话,其实现在就得说了,你要是学不好的话,你就当不成公务员了,跟过去的说法不太一样。
你看咱们1992年的时候就确立了市场经济这样的准则,到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明确了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跟民营和公有都非常平等。但是从1992年到现在经过了19年市场经济的磨炼,可是大学毕业生年轻人们选择职业的时候,反而更加坚决的要选择进国家机关,去当公务员,然后去国企。但是民企,甚至私企甚至外企都开始降温,这该让我们思考一些什么呢?是不是社会相当现实和功利是看得出问题的,我们是不是需要改变,其实我们不妨透过三个人的不同意见来分析一下,为什么会有过去可能公务员进国家是冷,现在如此之热,各有各的看法。
十年砍柴以身说法,“16年前我通过公开招考成为中央部委公务员,12年前又告别了公务员的身份,那个时候公务员不火,收入和福利远不如在合资企业的人,这才是正常现象。因为企业创造财富,政府机关管理并消耗财富,近几年公务员热,说明更多的人愿意加入分蛋糕,而不是去做蛋糕,原因乃是分配机制出问题了。”
对此潘采夫有另外的分析的角度,“十多年前外企很受到大学生欢迎,民企吸引力也不错,大学生那时候有创业的梦想,而公务员还真不太受待见。现在反过来了,这种变迁的背后可能有规律可循,当时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政府开始管得少了,企业和社会发育迅速,而现在政府管的又多了,国营企业权力大了,民企发展减缓了,社会的创业激情下降了?”我觉得可以加上问号。
但是曹林持不同的看法,“公务员热也许只是一个伪问题,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有几个岗位不热呢?公务员岗位的热,其实不比好企业的岗位更热,1000个人争一个海尔的位置,公众觉得跟正常,而100个人争一个公务员的岗位,公众就觉得是大问题了。公务员热主要是公众的一块心病,因为对公务员群体有意见、有偏见,认为其高福利、高稳定、高保障、高权力,所以不能容忍年轻人去报考公务员。”
各有各的看法,但是先不管怎么样的看法,接下来给您透露一个新的信息,有人说1992年的时候是70后正式走向社会,2002年时候是80后正式开始大批量的走向社会,2012年将是90后正式走向社会的开始,今年国家的公务员的招考当中,已经开始出现了90后的身影,他们将给我们的政府机关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是把他们这些英才慢慢地变成庸才,还是他们这些英才变得更加英才,去推动政府的这种前进?我们来关注这个90后,他们来了。
(播放短片)
南京考生缪佳云:
“国考”真的是打酱油去的,省考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解说:
缪佳云,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行政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作为首批90后的本科毕业生,她和她的同龄人步入了职场,放弃保研赶上了就业市场的暖市,有些淡然的她还是决定先参加公务员考试,实在不行再去找工作。
缪佳云:
年后过来时候工作也暂时停下来,一心一意准备省考,如果说这一次还没考上,我可能就放弃考公务员机会,一心一意找工作。
解说:
对这一代人而言,国家公务员考试显然已经成为未来选择之中自然而然的事情。
广西民族大学考生:
我之前还报了一个公务员辅导机构的精品班,这个精品班的价格是1580元,还想陆陆续续以后报一些冲击班、深化班这样的,估计要花到四千到五千块钱。
解说:
时至今日,众多的毕业生毕业前参加考研班、托福班之外,还会参加一个公务员考试辅导班。公务员考试热起来的趋势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
画面提示:
1994年新闻
画面解说:
进行公开考试表明公务员录用制度已正式进入实践、推行阶段,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带头进行考试录用公务员,将促进公务员录用制度在全国普遍推行。
解说:
一万多人,实际录取462人,1994年国家纪委等29个部门进行首次中央国家行政机关公务员招考,消息传来对于这个新鲜事物很多人还不敢相信,但是之后,这个考试却一年比一年热。
画面提示:2010年12月6日新闻
画面主持人: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昨天开考,全国有100多万人在46个城市同时走进考场,竞聘1.6万个国家公务员职位。
解说:
根据统计,2011年度中央机关新录用公务员中29.1%来自农民家庭,15.9%来自工人家庭,共有92%以上的人员来自基层普通家庭。倡导公平、公正的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人数一路高涨,从1994年的一万多人,2009年突破百万,2010年超过140多万人,但随着热度的上升,另一种声音也开始逐渐显现,“国考”热是否预示着青年人求稳心态的放大,而2012年面对着降温的可能,90后的新生代将给同样是90后的“国考”带来怎样的变化,让人充满期待。
白岩松:
一看到这样的事实的时候,一想想自己头发都白了,人家都进入到90后都开始大范围的从今年开始,明年尤其重点就要走向职场了,每一代人有的时候很难选择自己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走向这个社会,有的幸运,可能有的不幸。比如说70后当他们大范围走向社会的时候,可能很多人就觉得挺幸运的,为什么呢?你想想在1992年他们拉开了走向社会的脚步,而1992年的时候恰恰是邓小平南巡,因此到了1993年、1994年的时候是一股创业的热潮,很多人从国家机关离开进入到了创业者的行当当中,比如说现在我们知道的很多大企业的领导者都是在那块时间离开国家机关而为社会去创造财富的,比如像冯仑(微博),或者更多的时候王石(微博)等等,都是这样的一种变化,否则就不会有他们这样的创业故事。
到了2002年的时候,正好2001年我们是入世、申奥成功,还有打进世界杯等等也是在一股激荡的情绪当中,但是2012年的时候似乎现在有一些平静,可能很多人在期待新的改革。不过,面对90后来了的时候,最想说的是,他们今天来了十几年后、二十年后,他们会变化成怎样的一群人呢,他们会不会也开始说空话、说套话,他们会不会也开始今天反腐败,明天成为腐败当中的一个,他们会不会也是慢慢地由英才,但是被岁月磨去了这种痕迹变成了庸才。很多年前我们都唱过一首歌,叫《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们》,我们都希望说是我们改变了世界,我觉得可能不取决于90后们,不要在他们的肩上压更多的担子,希望60后、70后、80后好好地带带这些孩子们,给他们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并且让他们一起参与到新的一轮改革当中,让他们不至于说空话、套话,而且都清政廉洁,而且都能够去愿意为人民服务,那才是最好的。
这当然是一种期待了,说完这种期待的时候,还是要回到“国考”热有很多人觉得,“国考”热可能短期不会降温,也有人觉得应该降温,那么我们就听听刚才的案例当中那位老师,他会怎么样判断,他觉得“国考”热会降温吗?或者说“国考”热如果要降温的话,应该有什么先决条件吗?一起听一下。
唐钧:
因为从国际经验来讲,在一个社会里面,可能最受尊敬的是专业技术人员,当教师,当医生这种是走受尊敬的,然后是企业家,公务员可能是排的相对要靠后一点,这是社会的一种常态,中国要重视专业技术人员。因为从理论上讲,大学毕业他就是一个准专业技术人员,要不然你干嘛要去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它本身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我们大学生出来就应该是准专业技术人员,那么他发展的路子,应该是往专业技术人员的方向去发展,而不像北大的书记说的,卖猪肉、修鞋都行。现在大学生最不值钱,甚至于比农民工都不如,你到企业去打工的话,老板宁愿要农民工也不要大学生,所以大学生就这么惨,整个社会你看这种职业等等,是不是应该有一个大的变化,没有这个大的变化,仍然是公务员一枝独秀的话,大家还是会一窝蜂考公务员。
白岩松:
探讨到这里的时候,事情就不那么简单了,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国家公务员招考出现了如此大的热度,背后其实社会有很多的变革必须开始进行,而且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已经开始意识到了这方面的问题。比如说,为什么要不断地提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什么呢,大家想想看,我们现在依然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主导的发展阶段,既然是劳动密集型,农民工可能就比大学生值钱了,农民工只要1500元,你大学生管人家要2500元,可能干得活你还不一定有人家能吃苦,所以,当然就不愿意要你了。
但是如果我们能够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这种创新型产业,向这种新的发展模式去转变的话,恐怕刚才这位老师所说的这些,新的就业的急需要的人才不再是仅仅是一个打工的一族了,这样可能他就开始占优势了,他一旦占优势的话,大学生的就业这个路就变得更宽了,所以这里的背后真的涉及到改革和整个经济发展模式的一转变。否则的话可能就像这个专栏作家谭相彬说的一样,“对于社会一窝蜂报考公务员来看,弊大于利。政府本身不能创造什么社会财富,它不过是社会财富的分配者。当更多的精英人才通过层层筛选加入到这个队伍,意味着分配蛋糕的人在增多,而把这块蛋糕做大的人却在锐减。”
一方面我同意他的看法,另一方面呢,也有一点小小的期待,不那么太同意,目前对于中国的挑战来说,能把蛋糕分好也可是一个相当大的命题,我觉得现在是花钱比挣钱还要难,怎么去制造公平等等等等,所以希望新来的90后的公务员们,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活力,而不是被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