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之声《天下公司》报道,2005年10月,太合麦田唱片公司宣布与获得当年"超女"冠军的李宇春正式签署唱片合约。太合麦田董事总经理宋柯表示,唱片合约期为5年,自此,李宇春的歌唱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006年,太合麦田推出李宇春首张专辑《皇后与梦想》,销售一个月便打破58万张的纪录,成为当时唱片界的一个传奇。然而,在这张显示唱片辉煌的《皇后与梦想》推出五年后,2011年秋天,我国内地唱片工业顶尖操盘手太和麦田CEO宋柯面对行业的现状发出这样的感叹:"唱片已死!"此话语惊四座。宋柯同时表示,不再与李宇春签约。
人们心里都明白,这是宋柯纠结于内心多日,不得不说的话。世界轮回、市场无常,当俏然兴起的MP3、MP4数字播放器取代了CD机,唱片就已经从音乐发烧友、歌迷们的消费品向收藏品转变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对唱片业如洪水猛兽,手机、iPad,网友轻轻按键,要听好歌就已经不用再去买唱片了。
唱片业衰落与互联网崛起:同步
任何产品的兴与衰,都源于市场需求的变化。1979年,太平洋影音公司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唱片业进入音像时代。10多万家销售商平地而起。环球唱片公司、滚石唱片公司、华纳唱片公司等大牌唱片公司相继在内地做得风生水起,中国唱片业开始腾飞。上世纪90年代,华谊音乐老总袁涛还在滚石唱片工作。据他回忆,那时候,流行音乐在内地大受欢迎。由于歌迷热情极高,唱片的销量非常好,唱片业的利润随之高涨。羽泉的《冷酷到底》一张专辑就卖了145万张。无数资金如洪水般涌入乐坛,把唱片业捧成一轮红日。
中国唱片业的兴衰是与全球唱片业发展相伴相随的,在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近20年中,美国唱片业达到巅峰。华纳、环球、百代、博德曼、索尼五家唱片公司霸占了全球大部分唱片市场。在美国,迈克尔·杰克逊的《颤栗》一张专辑全球销量就达到了1.04亿张,被载入2006年《吉尼斯世界纪录》。
然而,2011年夏秋之交,在大洋彼岸,曾经签过布兰妮、贾斯汀等大牌明星的Jive唱片、Arista唱片和J唱片公司先后宣布倒闭,让唱片业的衰败赤裸裸地暴露在镁光灯前。辉煌已成过往,唱片被网络挤压到了历史的墙角。一段时间以来,特别是2011年,互联网和音乐之间可以用"交织相伴,十分纠结"来表述。一方面,互联网的崛起催生了音乐分享的模式,也催生了品类繁多的音乐网站,比如:音乐欣赏类的千千音乐,百度MP3,音乐版权交易类的最地带,音乐社区豆瓣等等。另一方面,唱片业的衰落和互联网的崛起在时间轨迹上保持了高度一致。
2009年是音乐行业史上最糟糕的一年,全球收入63亿美元,比2008年衰退了13%,不到1999年的一半。国内每年唱片公司的实体销售收入在2亿元左右,仅相当于国内电影产业的3%,而时代华纳等音乐巨头与互联网的集体诉讼也让音乐和互联网的冲突达到了新的顶峰。进入2011年,唱片业的声音显得越来越淡,以至于悄无声息。
唱片公司与互联网纠结核心点:利益
国内专业音乐网站一听网经历了唱片与互联网交互式发展的重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唱片公司和网络公司一直是小心谨慎地相互包容,寻求共存的经营状态。经济之声记者就此采访了一听网内容制作总监樊镇。
记者:您认为唱片公司与互联网纠结的核心点到底是什么?
樊镇:是两者之间收益的问题,中间包含分成,广告,还有推广。
记者:在这个过程当中,相互可不可以包容呢?
樊镇:可以包容,就是这个平衡点需要双方来协商。一般情况下都会做一些小的让步,或者增加一些对对方有利的条件。网络目前来说是很好的宣传平台,但它也必须有歌手的支持;而歌手这边需要利用网络做好宣传。两者是相互依存的状态。唱片市场现在一直在被压缩,目前确实看不到很优秀的市场发展方向,但是新媒体的创意是很无限的,就看市场怎么去运作和创新。
中国唱片市场的未来:转型
市场无情,随着互联网突飞猛进地发展,唱片业在与共存的状态中江河日下。太和麦田CEO宋柯以两个低门槛分析了唱片工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已经不存在,第一,制作门槛低。数字录音设备使得歌手完全可以靠自己在家里完成录音;第二,营销门槛低,过去唱片公司为了包装和推广一个歌手,靠的是电台、电视台、纸媒、打榜等等;现在互联网一点击,就可以轻松完成一切。歌手录好歌,一上传就行了;歌迷要听歌,一下载就行了。网络时代,歌手自己都可以完成营销。宋柯笑称,找唱片公司还不如找"微博女王"姚晨。姚晨要想唱歌,自己录了往微博上一放,比任何唱片公司都有用。
中国唱片市场真的到了无可救药的窘境了吗?即便唱片业真的成为过往,音乐却是永恒的。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今天,纠结于唱片的宋柯们,能在不朽的音乐中找到寻金之路吗?一听网内容制作总监樊镇表示,虽然唱片业前景不容乐观,但音乐网站是舍不得它们离开的,关键在于如何转型。
樊镇:目前形势不是太乐观,但应该不会再继续萎缩了,毕竟音乐是大众娱乐不可或缺的主力。只能说在运营上唱片市场会出现一些有别于传统的改变,打心里不希望它进一步萎缩,毕竟是发展平台的主体,我们也需要他们。说到唱片公司的转型,因为他们拥有很多版权资源,可以转型成版权方面的公司,或者整合一些新媒体的资源,发挥自有资源的特点,然后创立一些新型的娱乐发行平台。
与互联网结合只是转型中的一个切合点,并不单一,非要来靠互联网,还是在此基础上触及更多更广的一些传播平台。唱片也没必要消亡,它只是变成了公司的一个配角,不占主导地位。不过作为音乐爱好者来说,唱片消亡是他们不会想看到的。
"唱片已死"中重新上路
谈到太合麦田转型后主要做哪些工作,宋柯表示,想专注于两件事,一是版权管理,也就是不生产版权,但会去找版权,买下来做代理;第二件事,是产品创新。宋柯解释说,电影有3D,电视有高清,游戏有网游,音乐这个行业有什么产品?可以说,产品不但没有升级,反而退后了,现在听到的音乐产品全都是mp3一个格式,还没有当年的卡带好用。唱片公司应该想想苹果是如何靠设计和独特的平台拿到高额利润的。
宋柯的话似乎有点神乎其神,其实仔细品味,都与互联网有关,是基于互联网、手机的产品,这些产品的功能已经超出了仅仅听音乐,比如美国的吉他英雄,就是一款为吉他爱好者专门设计的音乐游戏产品。这就是宋柯所说的产品创新。看来,内心纠结的宋柯,也是聪明的宋柯,他在说"唱片已死"这句话之前,自己已经做好了准备,沿着音乐的道路,重新上路了。
面对着正在走向迟暮的唱片,2011年为唱片纠结的宋柯们依然看到了永恒不朽的音乐给他们带来的新希望。只要细心研读市场,顺应潮流,勇于创新,过去的唱片人将会在互联网找到自己的春天,当然,不仅仅是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