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墨重彩抒写农业新篇章——中央财政支持保障“三农”一年间
新华网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徐蕊、何雨欣)2011年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可喜成就。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很大的背景下,我国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农村民生改善和农村稳定和谐,创下了半个世纪以来的新纪录。
这背后,是国家财政为“三农”发展保驾护航。今年国家财政继续巩固、完善、强化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预计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10408.6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为支持保障农业发展夯实基础。
中央财政“三农”投入首超万亿多举措调动农民和地方抓粮积极性
2011年,中央制定了一系列保障粮食生产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力促进了粮食生产实现连续8年增产。
为支持实施粮食稳定增产,中央财政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增加用于“三农”的投入。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中央财政“三农”的实际投入将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408.6亿元,增长21.3%。用于粮食生产相关的投入达到4985亿元,比2010年同口径增加540.2亿元。其中,用于保护种粮农民和主产区利益的投入达到2871亿元,占57.6%;用于支持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投入达到2114亿元,占42.4%。
为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2011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这“四项补贴”达1406亿元。中央财政通过扩大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鼓励农民购买先进适用农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为了给种粮农民解除后顾之忧,我国通过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为农民吃下“定心丸”。同时,完善中央收储制度和机制,适时充实国家储备,确保粮、油、化肥等确保市场稳定。对农业保险保费予以补贴,中央财政拨付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54.1亿元。
为了鼓励地方抓粮积极性,中央财政一方面大幅度增加产量大县奖励规模,将拨付产粮油大县奖励资金提高至236亿元;另一方面,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
确保水利投入稳定增长夯实现代农业基础
2011年是我国水利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真金白银的投入体现了国家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据统计,今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各类水利资金1814亿元,增长20%,全国水利项目建设全面提速。
长期以来,我国水利基础脆弱、欠账多、全面吃紧问题突出。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投入是关键。
2011年,中央财政在继续支持水利枢纽、重点水源、重点堤防、南水北调工程、旱涝灾害防御体系等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突出支持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新增40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使在建重点县达到1250个,基本覆盖产粮大县和农业大县。
为健全水利投入增长机制,财政部明确“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截至目前,大部分省、区、市均制定出台相关文件,明确了计提的具体标准。
确保水利投入稳定增长,必须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共办水利。通过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多种方式,努力增加水利信贷投入,引导社会力量投入水利。
可喜的是,目前,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形成,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明显提高,中央、地方和全社会共同增加水利投入的局面初步呈现。为实现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着力改善农村民生惠及更多百姓
民之生计,国之大是。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为解决农村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社会保障线脆弱等突出问题,2011年中央财政通过支持农村教育优先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发展、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一系列举措,大幅增加对农村民生投入,推动一大批农村民生工程向前迈进。
——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资金840亿元,全国约1.3亿农村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和免费教科书政策,中西部地区农村约1228万名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获得资助。
——截至12月中旬,安排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697.1亿元。紧急下拨3.5亿元向中西部地区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2011年春节前安排57.3亿元,为农村低保对象和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一次性的生活补贴。
——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802亿元,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安排农村医疗救助补助资金85亿元。安排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283亿元。
——安排农村公路建设投资403亿元,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40亿元。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强调,明年将继续增加“三农”投入,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大力支持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