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杭州12月10日电(记者王政)变“单兵突击”为“抱团出海”,改被动接受国际贸易规则为主动适应、运用国际贸易规则,统筹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与“引进来”的关系,不单要“闯天下”,更要“强浙江”……“入世”十周年之际,《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统筹省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出台,在总结既有“走出去”经验的基础上,布局、谋划新的国际经济形势下的“走出去”战略。
从最早的劳务输出算起,浙江企业“走出去”已有近30年的历史,尤其在“入世”后,浙江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一批“单兵突击”能力强的企业,成为国际市场的“弄潮儿”。在国际市场打拼多年,新昌制药厂90%以上的产品走向发达国家市场,许多产品成为国际医药行业标准;华立集团境外企业平均利润高于国内同类企业,并积极在海外建立工业园区;土生土长的吉利,并购了世界知名品牌沃尔沃……
“入世”十年来,浙江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入世”前的2000年,浙江外贸进出口为278.3亿美元,2010年浙江进出口2534.8亿美元,增长了八倍多。与此同时,浙江也成为贸易摩擦“重灾区”,全国70%的贸易摩擦案件涉及浙江。随着企业经营成本和国际贸易风险并行上升、国际贸易不确定性增加,贸易摩擦日益呈现出行业性、产业性特点。去年美国对中国木地板企业发起的“双反”调查,和最近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发起的“双反”调查,都涉及众多企业,“单兵突击”难以有效应对,需要企业相互配合、“抱团出海”,协力应对贸易摩擦和国际贸易新变化。
在“抱团出海”的同时,浙江强调搭建海外工业平台,集聚优势,发挥“规模效应”。华立集团建立的泰中罗勇工业园,目前已有36家企业入驻,带动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5.82亿美元,创造就业机会2300多个,不少企业因此有效规避了贸易壁垒。今后,浙江鼓励更多企业在海外搭建平台,形成规模化、行业化“走出去”新格局。
今年10月底,来自全球的浙商齐聚杭州,共商“海外浙江”如何提升本土浙江。站在“入世”十周年的起点上,浙江系统谋划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处理好“走出去”、“留下来”、“引进来”的关系。鼓励企业留住本部、走出加工环节,留住研发及研发成果、走出营销环节,留住高新产业产品、走出相对过剩的产业产品。
今后,浙江将积极搭建回归发展平台,引导优势产业、资源回归本土,反哺浙江。利用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三大国家战略,和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和各类经济开发园区承接、搭建回归发展平台。集聚国外的科技、人才、经营管理优势,实现“走出去”与“引进来”、“创天下”与“强浙江”的有机统一。
作为中国经济活力最强、外向程度最高、民资最充裕的省份之一,浙江力争在实施“走出去”、外贸转型升级和构建现代外贸体系中走在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争取实现对外直接投资和国外经济合作两个“翻一番”,即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实现100亿美元,国外经济合作营业额累计完成200亿美元。重点支持100个境外投资合作示范项目;努力培育100家以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打造10个传统优势产业在境外集聚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