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刘铮、付子英)57121万吨——2日公布的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不仅实现了“八连丰”,更是创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新纪录。
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指出,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达到了2020年粮食产能规划水平。与以往的恢复性大幅增产不同,今年的粮食大幅增产是在上年粮食产量较大幅度恢复性增产、产量基数很高的基础上实现的,来之不易。
回顾历史,1949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仅为11318万吨,1966年首次突破2亿吨,1978年迈上3亿吨新台阶,1984年突破4亿吨,1996年突破5亿吨,2010年达到54647.7万吨。
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创下历史新纪录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政策推动、科技应用和气候条件有利。
政策推动和科技应用是粮食增产的基础。2011年党中央、国务院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各级政府积极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科技支撑力度明显加大,为夺取粮食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粮食生产稳定增产行动的推进,2011年国家主要用于粮食的农业“四补贴”规模扩大到1406亿元,比上年增长17%,对粮油生产大县的奖励资金增加到225亿元,增长21.6%。同时国家对小麦、稻谷的最低收购价格每50公斤分别提高5至7元和9至23元。
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这些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生产积极性。各地积极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播种面积、关键技术措施的落实,为粮食丰收奠定了基础。广大农民千方百计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全国在50个县、500个乡镇试点推行整建制高产创建活动,起到了明显带动作用。
农业科技应用推动粮食单产大幅提高。2011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每公顷5166公斤,比上年提高3.9%。全国因单产提高增产粮食2127万吨,对增产的贡献率达到85.8%。
促使单产提高的各种因素中,农业科技应用发挥了重大作用。据科技部提供的情况,我国粮食作物的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95%,良种对我国粮食作物增产的贡献率达到35%以上。据农业部统计,2011年小麦“一喷三防”推广到1330多万公顷,比上年增加近200万公顷;玉米地膜覆盖面积达到600万公顷,增加40万公顷。
结构调整增产效果明显。统计显示,2011年全国高产作物玉米和稻谷播种面积共增加约105万公顷,增产效果在400万吨以上。
在政策推动和科技应用奠定了粮食增产的扎实基础上,有利气候条件促进了今年粮食的大丰收。
2011年,尽管我国遭受了较多的极端灾害性天气的影响,但农业气候条件总体好于常年,并明显好于去年,农作物受灾程度明显降低。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夏粮和早稻前期虽然受到不利天气的影响,但后期天气明显好转,麦区降水充足及时、早稻产区旱情解除,扭转了前期不利气候产生的影响。秋粮作物在生长关键期降水充沛,北方地区特别是东北地区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等常年易旱地区降水明显增多,全国干旱范围明显小于常年。
同时,各级政府积极抗灾,极大地降低了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今年国家财政共向受灾较重地区下拨农业救灾资金34.8亿元。据国家减灾委统计,今年1至9月份,全国农作物受灾面积为3880万公顷,比去年同期减少9.8%,是2006年以来最轻的。
“粮食产量再创新高,不仅对农民增收,而且对于稳定物价、夯实国民经济的基础,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说。